掌握这22个知识点,你离大师还远吗?
发表时间:2018-08-13 14:29浏览量:
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
1.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;
2.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;
3.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;
4.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;
5.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;
6.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;
7.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;
8.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;
9.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;
10.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;
11.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;
12.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;
13.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;
14.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;
15.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;
16.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;
17.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,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;
18.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;
19.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;
20.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;
21.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。
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
1.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;
2.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;
3.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;
4.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;
5.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,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;
6.润滑剂供应充分,布满工作面;
7.润滑油箱不能太小;
8.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;
9.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、位置、形状应合理;
10.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;
11.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;
12.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;
13.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、压力差应该小;
14.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;
15.避免形成阶梯磨损;
16.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;
17.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;
18.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。
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
1.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;
2.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;
3.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;
4.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,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,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;
5.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,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;
6.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,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;
7.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;
8.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;
9.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;
10.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;
11.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;
12.当推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,宜采用正弦机构,不宜采用正切机构;
13.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。
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计问题
1.合理选定操作姿势;
2.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;
3.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;
4.机械的操纵、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;
5.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;
6.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;
7.旋钮大小、形状要合理;
8.按键应便于操作;
9.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;
10.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;
11.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;
12.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;
13.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;
14.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。
发热、腐蚀、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
1.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;
2.润滑油箱尺寸应足够大;
3.分流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;
4.避免高压容器、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;
5.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,聚乙烯塑料等制造;
6.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,以免产生热变形;
7.对较长的机械零部件,要考虑因温度变化产生尺寸变化时,能自由变形;
8.淬硬材料工作温度不能过高;
9.避免高压阀放气导致的湿气凝结;
10.热膨胀大的箱体可以在中心支持;
11.用螺栓联接的凸缘作为管道的联接,当一面受日光照射时由于两面温度及伸长不同,产生弯曲;
12.与腐蚀性介质接触的结构应避免有狭缝;
13.容器内的液体应能排除干净;
14.注意避免轴与轮毂的接触面产生机械化学磨损(微动磨损);
15.避免易腐蚀的螺钉结构;
16.钢管与铜管联接时,易产生电化学腐蚀,可安排一段管定期更换;
17.避免采用易被腐蚀的结构;
18.注意避免热交换器管道的冲击微动磨损;
19.减少或避免运动部件的冲击和碰撞,以减小噪声;
20.高速转子必须进行平衡;
21.受冲击零件质量不应太小;
22.为吸收振动,零件应该有较强的阻尼性。
铸造结构设计
1.分型面力求简单;
2.铸件表面避免内凹;
3.表面凸台尽量集中;
4.大型铸件外表面不应有小的凸出部分;
5.改进妨碍起模的结构;
6.避免较大又较薄的水平面;
7.避免采用产生较大内应力的形状;
8.防止合型偏差对外观造成不利影响;
9.采用易于脱芯的结构;
10.分型面要尽量少;
11.铸件壁厚力求均匀;
12.用加强肋使壁厚均匀;
13.考虑凝固顺序设计铸件壁厚;
14.内壁厚应小于外壁厚;
15.铸件壁厚应逐渐过渡;
16.两壁相交时夹角不宜太小;
17.铸件内腔应使造芯方便;
18.不用或少用型芯撑;
19.尽量不用型芯;
20.铸件的孔边应有凸台;
21.铸件结构应有利于清除芯砂;
22.型芯设计应有助于提高铸件质量;
23.铸件的孔尽可能穿通;
24.合理布置加强肋;
25.保证铸件自由收缩,避免产生缺陷;
26.注意肋的受力;
27.肋的设置要考虑结构稳定性;
28.去掉不必要的圆角;
29.化大为小,化繁为简;
30.注意铸件合理传力和支持。
锻造和冲压件结构设计
1.自由锻零件应避免锥形和楔形;
2.相贯形体力求简化;
3.避免用肋板;
4.自由锻件不应设计复杂的凸台;
5.自由锻造的叉形零件内部不应有凸台;
6.模锻件的分模面尺寸应当是零件的最大尺寸,且分模面应为平面;
7.模锻件形状应对称;
8.模锻件应有适当的圆角半径;
9.模锻件应适于脱模;
10.模锻件形状应尽量简单;
11.冲压件的外形应尽可能对称;
12.零件的局部宽度不宜太窄;
13.凸台和孔的深度和形状应有一定要求;
14.冲压件设计应考虑节料;
15.冲压件外形应避免大的平面;
16.弯曲件在弯曲处要避免起皱;
17.注意设计斜度;
18.防止孔变形;
19.简化展开图;
20.注意支撑不应太薄;
21.薄板弯曲件在弯曲处要有切口;
22.压肋能提高刚度但有方向性;
23.拉延件外形力求简单;
24.拉延件的凸边应均匀;
25.利用切口工艺可以简化结构;
26.冲压件标注尺寸应考虑冲模磨损;
27.标注冲压件尺寸要考虑冲压过程。
焊接零件毛坯的结构
1.合理设计外形;
2.减少边角料;
3.采用套料剪裁;
4.断面转折处不应布置焊缝;
5.焊件不能不顾自己特点,简单模仿铸件;
6.截面形状应有利于减少变形和应力集中;
7.正确选择焊缝位置;
8.不要让焊接影响区相距太近;
9.注意焊缝受力;
10.焊缝的加强肋布置要合理;
11.减小焊缝的受力;
12.减小热变形;
13.合理利用型材,简化焊接工艺;
14.焊缝应避开加工表面;
15.考虑气体扩散;
16.可以用冲压件代替加工件;
17.采用板料弯曲件以减少焊缝。
机械加工件结构设计
1.注意减小毛坯尺寸;
2.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不应平齐;
3.减小加工面的长度;
4.不同加工精度表面要分开;
5.将形状复杂的零件改为组合件以便于加工;
6.避免不必要的精度要求;
7.刀具容易进入或退出加工面;
8.避免加工封闭式空间;
9.避免刀具不能接近工件;
10.不能采用与刀具形状不适合的零件结构形状;
11.要考虑到铸造误差的影响;
12.避免多个零件组合加工;
13.复杂加工表面要设计在外表面而不要设计在内表面上;
14.避免复杂形状零件倒角;
15.必须避免非圆形零件的止口配合;
16.避免不必要的补充加工;
17.避免无法夹持的零件结构;
18.避免无测量基面的零件结构;
19.避免加工中的冲击和振动;
20.避免在斜面上钻孔;
21.通孔的底部不要产生局部未钻通;
22.减少加工同一零件所用刀具数;
23.避免加工中的多次固定;
24.注意使零件有一次加工多个零件的可能性。
热处理和表面处理件结构设计
1.避免零件各部分壁厚悬殊;
2.要求高硬度的零件(整体淬火处理)尺寸不能太大;
3.应避免尖角和突然的尺寸改变;
4.避免采用不对称的结构;
5.避免开口形零件淬火;
6.避免淬火零件结构太复杂;
7.避免零件刚度过低,产生淬火变形;
8.采用局部淬火以减少变形;
9.避免孔距零件边缘太近;
10.高频淬火齿轮块两齿轮间应有一定距离;
11.电镀钢零件表面不可太粗糙;
12.电镀的相互配合零件在机械加工时应考虑镀层厚度;
13.注意电镀零件反光不适于某些工作条件。
考虑装配和维修的机械结构设计
1.拆卸一个零件时避免必须拆下其他零件;
2.避免同时装入两个配合面;
3.要为拆装零件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;
4.避免因错误安装而不能正常工作;
5.采用特殊结构避免错误安装;
6.采用对称结构简化装配工艺;
7.柔性套安装时要有引导部分;
8.难以看到的相配零件,要有引导部分;
9.为了便于用机械手安装,采用卡扣或内部锁定结构;
10.紧固件头部应具有平滑直边,以便拾取;
11.零件安装部位应该有必要的倒角;
12.自动上料机构供料的零件,应避免缠绕搭接;
13.简化装配运动方式;
14.对一个机械应合理划分部件;
15.尽量减少现场装配工作量;
16.尽量采用标准件;
17.零件在损坏后应易于拆下回收材料。
螺纹联接结构设计
1.对顶螺母高度不同时,不要装反;
2.防松的方法要确实可靠;
3.受弯矩的螺杆结构,应尽量减小螺纹受力;
4.避免螺杆受弯曲应力;
5.用螺纹件定位;
6.螺钉应布置在被联接件刚度最大的部位;
7.避免在拧紧螺母(或螺钉)时,被联接件产生过大的变形;
8.法兰螺栓不要布置在正下面;
9.侧盖的螺栓间距,应考虑密封性能;
10.不要使螺孔穿通,以防止泄漏;
11.螺纹孔不应穿通两个焊接件;
12.对深的螺孔,应在零件上设计相应的凸台;
13.高速旋转体的紧固螺栓的头部不要伸出;
14.螺孔要避免相交;
15.避免螺栓穿过有温差变化的腔室;
16.靠近基础混凝土端部不宜布置地脚螺栓;
17.受剪螺栓钉杆应有较大的接触长度;
18.考虑螺母拧紧时有足够的扳手空间;
19.法兰结构的螺栓直径、间距及联接处厚度要选择适当;
20.要保证螺栓的安装与拆卸的空间;
21.紧定螺钉只能加在不承受载荷的方向上;
22.铝制垫片不宜在电器设备中使用;
23.表面有镀层的螺钉,镀前加工尺寸应留镀层裕量;
24.螺孔的孔边要倒角;
25.螺杆顶端螺纹有碰伤的危险时,应有圆柱端以保护螺纹;
26.用多个沉头螺钉固定时,各埋头不可能都贴紧。
定位销、联接销结构设计
1.两定位销之间距离应尽可能远;
2.对称结构的零件,定位销不宜布置在对称的位置;
3.两个定位销不宜布置在两个零件上;
4.相配零件的销钉孔要同时加工;
5.淬火零件的销钉孔也应配作;
6.定位销要垂直于接合面;
7.必须保证销钉容易拔出;
8.在过盈配合面上不宜装定位销;
9.对不易观察的销钉装配要采用适当措施;
10.安装定位销不应使零件拆卸困难;
11.用销钉传力时要避免产生不平衡力。
粘接件结构设计
1.两圆柱对接时应加套管或内部加附加连接柱;
2.改进粘接接头结构,减少粘接面受力;
3.对剥离力较大部分采用增强措施;
4.粘接结构与铸、焊件有不同特点;
5.粘接用于修复时不能简单地粘合,要加大粘接面积;
6.修复重型零件除粘接外,应加波形键;
7.修复产生裂纹的零件除胶粘外,还应采取其他措施。
键与花键结构设计
1.底部圆角半径应该够大;
2.平键两侧应该有较紧密的配合;
3.当一个轴上零件用两个平键时,要求较高的加工精度;
4.采用两个斜键时要相距90度~120度;
5.用两个半圆键时,应在轴向同一母线上;
6.轴上用平键分别固定两个零件时,键槽应在同一母线上;
7.键槽不要开在零件的薄弱部位;
8.键槽长度不宜开到轴的阶梯部位;
9.钩头斜键不宜用于高速;
10.一面开键槽的长轴容易弯曲;
11.平键加紧定螺钉引起轴上零件偏心;
12.锥形轴用平键尽可能平行于轴线;
13.有几个零件串在轴上时,不宜分别用键联接;
14.花键轴端部强度应予以特别注意;
15.注意轮毅的刚度分布,不要使扭矩只由部分花键传递。
过盈配合结构设计
1.相配零件必须容易装入;
2.过盈配合件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结构;
3.避免同时压入两个配合面;
4.对过盈配合件应考虑拆卸方便;
5.避免同一配合尺寸装入多个过盈配合件;
6.注意工作温度对过盈配合的影响;
7.注意离心力对过盈配合的影响;
8.要考虑两零件用过盈配合装配后,其他尺寸的变化;
9.锥面配合不能用轴肩定位;
10.锥面配合的锥度不宜过小;
11.在铸铁件中嵌装的小轴容易松动;
12.不锈钢套因温度影响会使过盈配合松脱;
13.过盈配合的轴与轮毂,配合面要有一定长度;
14.过盈配合与键综合运用时,应先装键入槽;
15.不要令二个同一直径的孔作过盈配合;
16.避免过盈配合的套上有不对称的切口。
挠性传动结构设计
1.带传动应注意加大小轮包角;
2.两轴处于上下位置的带轮应使带的垂度利于加大包角;
3.小带轮直径不宜过小;
4.带传动速度不宜太低或太高;
5.带轮中心距不能太小;
6.带传动中心距要可以调整;
7.带要容易更换;
8.带过宽时带轮不宜悬臂安装;
9.靠自重张紧的带传动,当自重不够时要加辅助装置;
10.注意两轴平行度和带轮中心位置;
11.平带传动小带轮应作成微凸;
12.带轮工作表面应光洁;
13.半交叉平带传动不能反转;
14.高速带轮表面应开槽;
15.同步带传动的安装要求比普通平带高;
16.同步带轮应该考虑安装挡圈;
17.增大带齿顶部和轮齿顶部的圆角半径;
18.同步带外径宜采用正偏差;
19.链传动应紧边在上;
20.两链轮上下布置时,小链轮应在上面;
21.不能用一个链条带动一条水平线上多个链轮;
22.注意挠性传动拉力变动对轴承负荷的影响;
23.链条用少量的油润滑为好;
24.链传动的中心距应该能调整;
25.链条卡簧的方向要与链条运行方向适应;
26.带与链传动应加罩;
27.绳轮直径不得任意减小;
28.应避免钢绳反复弯曲;
29.设计者必须严格规定钢绳的报废标准;
30.钢绳必须定期润滑;
31.卷筒表面应该有绳槽。
齿轮传动结构设计
1.齿轮布置应考虑有利于轴和轴承受力;
2.人字齿轮的两方向齿结合点(A)应先进入啮合;
3.齿轮直径较小时应作成齿轮轴;
4.齿轮根圆直径可以小于轴直径;
5.小齿轮宽度要大于大齿轮宽度;
6.齿轮块要考虑加工齿轮时刀具切出的距离;
7.齿轮与轴的联接要减少装配时的加工;
8.注意保证沿齿宽齿轮刚度一致;
9.利用齿轮的不均匀变形补偿轴的变形;
10.剖分式大齿轮应在无轮辐处分开;
11.轮齿表面硬化层不应间断;
12.锥齿轮轴必须双向固定;
13.大小锥齿轮轴都应能作轴向调整;
14.组合锥齿轮结构中螺栓要不受拉力。
蜗杆传动结构设计
1.蜗杆自锁不可靠;
2.冷却用风扇宜装在蜗杆上;
3.蜗杆减速器外面散热片的方向与冷却方法有关;
4.蜗杆受发热影响比蜗轮严重;
5.蜗杆位置与转速有关;
6.蜗杆刚度不仅决定于工作时受力;
7.蜗杆传动受力复杂影响精密机械精度;
8.蜗杆传动的作用力影响转动灵活性。
减速器和变速器结构设计
1.传动装置应力求组成一个组件;
2.一级传动的传动比不可太大或太小;
3.传递大功率宜采用分流传动;
4.尽量避免采用立式减速器;
5.注意减速箱内外压力平衡;
6.箱面不宜用垫片;
7.立式箱体应防止剖分面漏油;
8.箱中应有足够的油并及时更换;
9.行星齿轮减速箱应有均载装置;
10.变速箱移动齿轮要有空档位置;
11.变速箱齿轮要圆齿;
12.摩擦轮和摩擦无级变速器应避免几何滑动;
13.主动摩擦轮用软材料;
14.圆锥摩擦轮传动,压紧弹簧应装在小圆锥摩擦轮上;
15.设计应设法增加传力途径,并把压紧力化作内力;
16.无级变速器的机械特性应与工作机和原动机相匹配;
17.带无级变速器的带轮工作锥面的母线不是直线。
传动系统结构设计
1.避免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不确定现象;
2.注意机构的死点;
3.避免导轨受侧推力;
4.限位开关应设置在连杆机构中行程较大的构件上;
5.注意传动角不得过小;
6.摆动从动件圆柱凸轮的摆杆不宜太短;
7.正确安排偏置从动件盘形凸轮移动从动件的导轨位置;
8.平面连杆机构的平衡;
9.设计间歇运动机构应考虑运动系数;
10.利用瞬停节分析锁紧装置的可靠性;
11.选择齿轮传动类型,首先考虑用圆柱齿轮;
12.机械要求反转时,一般可考虑电动机反转;
13.必须考虑原动机的起动性能;
14.起重机的起重机构中不得采用摩擦传动;
15.对于要求慢速移动的机构,螺旋优于齿条;
16.采用大传动比的标准减速箱代替散装的传动装置;
17.用减速电动机代替原动机和传动装置;
18.采用轴装式减速器。
联轴器离合器结构设计
1.合理选择联轴器类型;
2.联轴器的平衡;
3.有滑动摩擦的联轴器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润滑条件;
4.高速旋转的联轴器不能有突出在外的突起物;
5.使用有凸肩和凹槽对中的联轴器,要考虑轴的拆装;
6.轴的两端传动件要求同步转动时,不宜使用有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;
7.中间轴无轴承支承时,两端不要采用十字滑块联轴器;
8.单万向联轴器不能实现两轴间的同步转动;
9.不要利用齿轮联轴器的外套做制动轮;
10.注意齿轮联轴器的润滑;
11.关于尼龙绳联轴器的注意事项;
12.关于剪切销式安全离合器的注意事项;
13.分离迅速的场合不要采用油润滑的摩擦盘式离合器;
14.在高温工作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多盘式摩擦离合器;
15.离合器操纵环应安装在与从动轴相联的半离合器。
来源:模具论坛
版权归原作者,如有标错,联系我们改正

- 苏州斯托尔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5 技术支持:乐搜科技
- 联系电话:18136070685;传真:+086 0512-66718353;邮箱:dfs@strack.cn
- *本站相关网页素材及相关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速告知,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*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》备案号:苏ICP备14007014号-1

扫一扫二维码